在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技术加速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高校与企业间的科研合作正成为推动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近日,东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智能制造团队与佛山市巨丰盛布业有限公司共同迈出重要一步,正式启动“针织工业智能联合研究中心”。机械工程学院智能制造研究所负责人鲍劲松教授带领李心雨特聘研究员、李婕副教授、杨芸副教授、刘天元副教授、朱明睿老师等团队成员前往佛山出席启动仪式。这标志着双方在工业智能领域的合作研究进入全新发展阶段,为针织行业“智改数转”注入全新的推动力。
聚焦“智改数转”痛点
“针织工业智能联合研究中心”启动仪式上,佛山市巨丰盛布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宏明表示,针织行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技术难题亟待突破。本次联合研究中心的成立,明确瞄准了三大关键技术方向:基于人工智能的染整行业信息化系统、染整车间排产调度优化技术,以及自动化针织缺陷检测系统。对此,鲍劲松指出,团队将充分发挥“数据-工艺-装备”三链融合的科研优势,通过科学管理机制与创新研发思路,为解决行业痛点提供系统性技术支持。他表示“我们不仅关注单纯的技术突破,更注重将智能制造理念深入嵌入实际生产环节,真正实现产业革新与可持续发展。”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的驻场调研
智能制造调研团队由数字孪生、智能设计、智能检测、流程分析等多学科专家组成,深入针织、染整、质检等关键生产车间,开展为期一周的实地调研。在调研过程中,团队全面梳理了生产运营全流程,深入分析了现有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特点,厘清了染色车间的排产规则,并重点研究了影响染色一次直通率的关键因素,最终形成了一份详尽的深度调研报告。
鲍劲松强调,充分的调研是发现问题症结、准确掌握问题本质的关键环节。他表示,调研工作不仅要注重广度,还要追求深度,团队成员应与一线员工充分交流,深入体验生产环节,甚至动手参与实际操作,用科学的视角记录生产中的痛点与改进点,确保调研工作严谨细致,为后续研究和技术攻关奠定坚实基础。
团队分工明确,鲍劲松与李婕负责调度小组,围绕染整车间排产调度系统重构和产能布局优化开展研究。李心雨负责质量小组,基于知识图谱和大语言模型等技术实现产品全流程质量追溯。刘天元和杨芸作为视觉小组负责人,分别承担面料和织针的智能检测。朱明睿作为数据小组负责人,将围绕大圆机智能中控系统的开发与优化开展研究。
高校企业协同共进绘转型蓝图
东华大学与巨丰盛布业此次合作,旨在充分发挥双方在科研资源和产业实践上的互补优势,为产业链的智能化升级注入持续动力。鲍劲松表示,随着联合研究中心的建设推进,未来将以科研成果的实用化、产业化为目标,推动针织行业迈向更加智能、高效和绿色的发展模式。
据悉,“针织工业智能联合研究中心”不仅是东华大学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又一重要举措,也是佛山市响应数字经济发展号召、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践。双方的这一合作,无疑将为智慧纺织行业注入创新活力,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树立新的标杆。
未来,联合研究中心将以智慧创新为核心,加速研究成果转化,为针织行业从传统生产模式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注入持续动能。